Loading the player ...
Powered By Blogger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推廣國片 - 大家看





【影片年份】:2011
【上映日期】:2012/01/20
【出  品  國】:Taiwan
【出  品】:
【發  行  商】:福斯
【語  言】:chinese
【片  長】:124分
【導  演】:馮凱
【編  劇】:馮凱 ‧ 許肇任
【演  員】:柯有倫  ............阿泰
       黃鴻升  ............阿賢
       林雨宣  ............敏敏
       陳博正  ............達叔
       廖 峻  ............武正
       劉品言  ............小畢
       李李仁  ............阿鬼
       柯淑勤  ............達嫂
       鄭志偉  ............檳榔成

劇情大綱

  金鐘獎最佳導演馮凱跨足大螢幕的首部電影作品,柯有倫、黃鴻升 (小鬼)、《雞排英雄》劉品言、星光三班林雨宣共同主演的「台灣.人.情」系列新作。
  阿泰(柯有倫飾)出生自台中知名陣頭世家,小時調皮的他總拿家中陣頭神明搗蛋,是爸爸(阿西飾)眼中不成才的兒子。而父子關係也因為他的叛逆持續緊張,但一次意外,阿泰竟陰錯陽差接下團長位置。不僅手下這一群由中輟學生組成的陣頭團員,對這個血氣方剛的少爺充滿懷疑,另一個陣頭世家(小鬼飾)也等著看他好戲。上有長輩傳統,下有團員的質疑眼光,阿泰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背起鼓、扛起神明,帶著一幫年輕團員跋山涉水,踏上環島之路,為台灣的陣頭文化闖出一番新氣息!
  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因輔導中輟生透過鼓的學習揚名國際,導演馮凱被這個在地的血淚故事深深吸引,演員們也都因為他們的故事深受感動,而接拍此片。九天民俗技藝團日前以「行者.三太子」之名,代表台灣出征極地賽,團員輪流扛太子爺勇闖撒哈拉沙漠,完成七天250公里不可能的任務,為台灣爭光。
  原本就有音樂底子的柯有倫,為了新片《陣頭》仍吃盡苦頭,長時間挑戰中國鼓,從手腕、手臂到腰,每一聲鼓擊都必須發自全身上下的力量,長達兩個月的拍攝下來,讓柯有倫練成筋肉魔人。他說自己是第一次花這麼久的時間練樂器,「每天練完後手痛到連筷子都拿不穩,雙手抖到連進食都有困難。」他的好兄弟小鬼也說,長繭是家常便飯,流血、水泡樣樣來,「雙手虎口隨時都是破的!」
  星光大道以小甜心之姿出道的林雨宣,為了首次挑大樑電影處女作也豁出去,儘管是隊中唯一的女團員,她輸人不輸陣,為《陣頭》苦練鼓技,全程跟著團隊上山下海,練出二頭肌,連柯有倫也刮目相看,林雨宣笑稱自己簡直是『金剛芭比』。  

關於導演&演員

  馮凱搬出他醞釀長達十年的構思,改編台中九天文化民俗技藝團的勵志故事,打造春節台灣人情系列賀歲大作


Quiet Autumn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及早治療身體不適,是件好事

媽媽今年八十歲了,長年受慢性疾病纏身,上個星期四看完腎臟科門診,
主治大夫吳醫師告知肌酐酸值,已經到了洗腎的臨界點,母親雖無身體上嚴重的不適
但尊重專業醫師的指導,開立了住院通知單,耐心等候病床的空位。


隔了八天,今日下午近3:00接到通知,需在5:00前到林口長庚醫療大樓一樓,住院中心櫃臺院報到,否則床位不保,希望能馬上做決定。一陣人仰馬翻,在離最終時間前抵達。繳交住院通知書、做基本體檢、量身高、體重、血壓(收縮超高204mmhg、舒張75mmhg)
結上病患專用的塑膠辨識環,到復健大樓(綠色建築、停車場面對醫院左邊棟)八樓 8H 20A 室病房安心靜養。


接下來,需等候外科主治大夫看診,安排做腹腔開刀手術,雖然是個小手術,但還是需要做全身的麻醉,老人家,生性膽小,難免會有恐懼,還寄望姊妹兄弟予以鼓勵,降低不安感。
26.27日開刀機會應該不大,應是下星期一後的某天,有進一步消息,再通知各位。


目前:在林口長庚醫院,全日由外勞『阿優 Ayu』陪伴照料,原則上每日中午我會前往,時間 1:00--4:00  。 晚上則希望仁昌弟弟擇時前往,其他姊妹如有空,請分開時間安排。


1. 有一位外勞分擔照顧責任,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至少讓你的平日生活不至於大亂,能夠     專心處理日常煩冗的業務。 在此呼籲,有空探病時,老人家不適合過多的食物(已經訂購住院三餐),勿忘順手帶個小餅乾、點心給外勞『Ayu 阿優』 鼓勵一下。


2. 醫院是需要寧靜的地方,需要時間來療養身體,探病時請姊、妹、弟,勿糾眾前往,在我的觀點來說,一個人去是最好  至少可花個時間,個別的陪老人家聊聊自己心裡的話。


3. 勿帶小孩去擾(醫院環境惡、劣抵抗力差、小孩自治力差、無益病患療養)


4. 親友嚴禁告知、小手術一樁、不值得一提。


5. 最重要一點,長庚不是7-11 ,如晚上想去探訪,請提早前往 7:00前到達,9:00前離開,皆大歡喜。  (人多請至會客室、勿干擾同病房患者)


回到家,將今日過程,略做交代,告知弟妹,望勿以為憂。2012.05.25

 PS:
我的 HTC ONE X  鏡片摔壞了,送修中,有事情勿 LINE 我 ,暫時則無法接收!


More Info : 2012.05.26
 原則上,下星期一會進開刀房,動腹腔鏡手術。確切時間,需星期日晚上10:00 長庚開刀房排程表確定,才能得知。我將隨侍在側,降低母親憂慮。


 星期一早上,莫萍 會撥冗前往。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停車場入口對面
點圖看大圖,較明確




..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R.I.P Robin Gibb



Robin Gibb (1949-2012)

The family of Robin Gibb, of the Bee Gees, announce with great sadness that Robin passed away on Sunday 20 May, 2012 at 10:46pm following his long battle with cancer and intestinal surgery. 
They have asked that their privacy is respected at this very difficult time.
If you would like to send your respects or share your memories of Robin you can do so on the comments page.


Thank you.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50/50 得了癌症的逆境,活出自我人生


全美媒體罕見一致給予超高評價 知名網站及影評亦紛紛給予破表好評
改編自美國知名電視製作人的真實抗癌故事電影【活個痛快】(50/50)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橫山家之味 - 一部屬於『家』的電影



 什麼是「家」?電影一開頭採取極為近距離的拍攝手法,鉅細靡遺地呈現著廚房裡的兩雙手,一雙俐落、一雙笨拙。俐落的手屬於母親,笨拙的手屬於女兒,兩人的手皆不得閒地忙碌著。耳裡傳來的對話,則是母親叨叨唸唸地教導著做菜的秘訣。妙得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母親發現嫁為人婦的女兒並未十分認真地學習,遂提出質疑。女兒卻回應著家裡根本就不開伙,毋須學習。這會兒母親則以為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問東問西。女兒的答覆,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媽媽想聊天嘛!」。
    其實劇中幾次精彩地鋪陳著關於吃的記憶,關於廚房的氛圍,那過程著實讓人難忘。母親不經意道出子女們喜歡的料理,甚至以此自豪,那過程裡是一種熟稔,更是一種無可取替的共同生活的印記。從一開始母親與女兒間的忙碌與對話,到後來兒子教導其妻子如何剝玉米的片段,總能引發許多的遐想。那是屬於廚房的記憶,那更是一家人一同張羅食物的愉悅與感動。
 而後頭所鋪陳關於吃的記憶倒也不遑多讓,母親炸著其獨有的玉米餅,那霹靂啪啦的聲響之後,隨之而來的香味瀰漫,怎不讓人食指大動。也在那時,母親帶著戲謔的神情訴說著,待會原本在診間的父親將會被香味所引來。果不其然,話猶未止,父親的身影立刻出現,不由得讓人莞爾一笑。那關於食物的味道,透過家的烹調,透過記憶的烘焙,早已不再只是原有的食物,其蘊藏著深深的情感啊!什麼是家,也許可以先試著問問味蕾,關於家的味道,那獨特而讓人掛念的味道。
    什麼是家?吃玉米餅的當口,母親回憶著一家人去偷竊隔壁所種植玉米的往事,你一語我一言地回憶著,最末大夥笑成一團的樣子在腦海中蕩漾著。那當口,讓人深深地感受到,過往的記憶彷若是一個無形的屏障,隔開了當時不再現場的其他人。是啊!所謂的屏障,便是許許多多關於家的共同記憶,記憶裡的人與記憶外的人所擁有的悸動絕非相同,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區隔的效用。也因為那樣的區隔,對於圈子裡的人來說,反而形成了極大的向心力。而這不也回應了上述所提,關於家精彩的其實是共同生活的印記。什麼是家?家是共同記憶的屏障,是無可切割的過往。
    什麼是家?當良多準備要洗澡時,其母親表示得要和妻子與前夫的兒子一塊洗時,腦海裡不由得浮現出許多日本電影中總會帶到父子共浴的畫面。也許對他們的文化來說,那樣的過程是一種身體的熟悉,那樣的過程是一種彼此坦露的親近,而那樣的熟悉與親近更是一種關係的界定。因為父子,所以能夠如此,因為父子,所以理當如此。在家的意象裡,那共浴的畫面,或許單純,卻訴說著一種幸福的親近之感。可不是嗎?在熱氣氤氳的氛圍裡,慢慢地放鬆自己,即便身旁有人,但因有了家所賦予的關係,這會兒仍能找到自在。什麼是家,在親密裡找到自我悠遊的位置,也許是在這畫面中最大的體悟。
    什麼是家?掃墓時良多的母親訴說著關於黃斑蝶的故事,即便讓人莞爾卻仍動人。雖然當時良多的母親說得真誠,但良多當時仍微微顯露出不以為然的反應。沒想到,劇末當良多的父母過世了,良多帶著子女掃墓時,再次望見了黃斑蝶,其便自然地說出口,那從母親口中聽見的故事。口傳的故事,反而讓人有種無可遺忘的情感,因為那不單僅有故事本身的精彩,連故事訴說時的場景、母親的表情都一股腦兒地被記下來。至此,故事不只是故事,那是關於家的秘密心事,那更是一代傳承一帶的延續。
    一如當大夥翻著老照片時,不經意找到良多小時後的作文,其寫著未來想要跟父親一般擔任醫生之職。還有良多的兒子悄悄地對著庭院傾吐,其想跟親生父親一般當個調音師,如果無法如願其也想要當醫生。關於工作上的想望與仿效,往往來自於親密感所衍生的共同性需要。子執輩渴望與父執輩有更多的關連性,加上小時成長過程裡,父親工作角色在心頭所留下的印記,遂使得那樣的延續性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發生。什麼是家?或許在傳承的氛圍裡,嗅著了那關於一代接著一代所衍生獨有的延續性。
    什麼是家?在父母之愛裡,孩子渴望被疼愛的想望與其所衍生的競爭性,總讓人難忘。一如巢中的幼鳥,每每父母刁著食物回籠,總是爭先恐後地張著大嘴,希望自己是被寵愛的那一位。電影中因為良多哥哥傑出的表現,贏得了父母絕大多數的關愛,使得良多與其姊姊心中總不免帶有失落,甚而轉換成隱隱的憤怒。因為渴望,所以家裡總不免衍生許多的爭執。也因為在乎,所以有時關係的拿捏與相處的過程反而變得扭捏不安。甚至因為在乎,反而呈現出不同於平時的態度與心境。
 劇中描述著良多的哥哥在十幾年前為了要救一位溺水的人,反而自己遭到溺斃。那樣的痛,深深地打擊著兩位老人家。當良多的母親談及其每年的忌日都要邀請那位被救者到家裡來,讓其反覆受到折磨,讓其無法輕易忘記被救之後的代價,那樣的眼神迥異於原本的良善,那樣的態度也不同於先前的親近。因為在乎,所以心裡的痛,深刻而強烈,甚至無所頓逃。一如當良多的母親播放著象徵記憶裡被背叛的歌曲時,心中百感交集的滋味。什麼是家?當關係裡滿是在乎,那麼每個關係的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往往無以復加,其所衍生的情緒更是波濤洶湧。

    
什麼是家?劇中良多的父親邀請良多帶著兒子一同去看足球賽,其隨口應允,可是卻沒能實踐之時,其所造成的懊悔讓人心疼。細究那樣的過程,也許因為關係的熟稔,也許因為相信彼此有許許多多相處的機會,於是乎往往容易隨口說出一些約定,更容易因為親密反而常常被忽略。內心總想著,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內心總以為,因為那份親密所以對方不會在乎與生氣。但是,其卻不知每次的「以後」,每次的「不在乎」,卻可能帶來莫大的遺憾。
    「橫山家之味」的電影介紹中提及:「一些隨口說出的約定還來不及實現,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動被淡淡地忽略,人生,為何總有太多遲了一步的遺憾…」是啊!「改天」、「找一天」那往往充斥於家中的對談之中,那雖是約定,但那卻是沒有確定的約定。也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往往容易被遺漏。最親近的人,卻在人與人關係的經營上,常常被擺放到最末端的位置。不是不在乎,而是總以為對方會包容與體諒,而是總相信往後還有許許多多的時間可以去彌補,可以去完成。可是卻往往掉入了時間的陷阱裡,徒留許許多多的遺憾。什麼是家?那隨口的承諾與忽略,道盡了關係的親密與信任,卻也訴說著因為熟稔所造就的輕忽,還有那背後所以為包容的應該。
    什麼是家?在那一幕幕地鋪排裡,內心深深地震撼著。這會兒,回過頭來說吧!「橫山家之味」其實簡單地訴說著發生在橫山家一天的故事。在良多哥哥忌日的當天,良多帶著妻子與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兒子一同返家,而良多的姊姊與丈夫還有兩位孩子則是早已先回老家。良多的父親是位退休的醫生,母親是位家庭主婦,兩人共同用心經營著橫山一家。然則他們深愛的長子卻在一次意外中為了拯救他人而不小心溺斃,這也在他們兩人的心中造成無可挽回的創傷。故事就這麼鋪陳著一整天發生在橫山家的一切,或許平凡、或許單純,但那卻緊緊抓著了家的意象。因為關於家的點點滴滴就是發生在每個細節裡,甚或在毋須言表的氛圍裡。畢竟,那才是家的精彩。
    觀看的過程中,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日本另一位大導演小津安二郎,那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那關於閒散含蓄的氛圍。乍看之下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咀嚼卻看見了人性的精彩。情感的細膩、關係的幽微在那緩緩地鋪陳裡娓娓道來。原以為那不過是片段的生活剪影,殊不知其卻在內心深處帶來驚人的衝撞。一如看完「橫山家之味」後,一連數天腦海裡反覆浮現著電影的片段,更在那樣的情境裡,體悟到導演背後的深意,什麼是家之味,也許在那平凡與貼近裡更需要用心去體會與感受,而非在理所當然的想法裡輕忽。甚至末了淪為在失去的景況裡,無限的悼念與懊悔。
    什麼是家?如果摸不著頭緒,如果搆不著想法,何妨看看「橫山家之味」,一睹是枝裕和的精彩。


以上電影說明取於『海洋之心』 http://blog.xuite.net/stillsea/blog/32200249


SADE - 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s


Show you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you know




Sade - By Your Side 

you think i'd leave your side baby
you know me better than that
you think i'd leave you down when you're down on your knees
i wouldn't do that
how do you're right when you want
ha ah ah ah ah ah
and if only you could see into me

oh when you're cold
i'll be there
hold you tight to me

when you're on the outside baby and you can`t get in
i will show you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you know
when you're lost and you're alone and you cant get back again
i will find you darling and i will bring you home

and if you want to cry
i am here to dry your eyes
and in no time
you'll be fine

you think i'd leave your side baby
you know me better than that
you think id leave you down when you're down on your knees
i wouldn't do that
how do you're right when you (want)*******
ha ah ah ah ah ah
and if only you could see into me

oh when you're cold
i'll be there
hold you tight to me
when you're low
i'll be there
by your side baby

oh when you're cold
i'll be there
hold you tight to me
oh when you're low
i'll be there
by your side baby 

..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洗腎怎麼選

母親腎臟功能,已經接近洗腎邊緣
尿毒症狀日漸顯現,皮膚搔癢不止、食慾漸低、夜不得眠
眼角流淚油、慢慢轉成演屎
近日晚間睡眠,第一段眠期,稍可入睡約1-2個鐘頭
醒後,則在床上翻覆、雙眼直視,不得再入睡
生活品質驟降,至此、開始考慮是否該提早步入洗腎行列
減輕身體負擔
原本,決議母親做腹膜透析的方式洗腎,讓老人家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身體的衝擊性較小,只期望可有更長遠的路可走。
但4/25日聯合報這篇 健康主題內容
著實讓我困擾不已
標題寫著: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洗腎怎麼選
年輕且無糖尿病的患者,適用腹膜透析     70歲以上、最好採血液透析

專家學者、跟我想的、和主治醫師討論的結果,竟有所不同?

下午獨自掛了,主治大夫 吳欣旭醫師的門診
就這個問題做一些深入的討論,結果的理由是
老人家的血糖控制情形,保持有一定的穩定
身旁有親人細心照顧,飲食有細心調養
有能力做好換藥衛生控制
腹膜透析是較好的選擇
即使是成效不好,也可隨時轉換成血液透析
對老人家不會有過多的影響。

近日也因齒牙鬆動,咀嚼不順
經范牙醫師鑑定需拔除大部份鬆動牙根
也幾乎是所剩的一些牙齒
應該是要做全口假牙

至於拔牙的部分,因屬糖尿病、腎臟高危險群
血壓高、凝血慢,出血狀況無能力控制
吳欣旭醫師不建議在外面牙科診所做手術
最好在大醫院,逐步做治療

特此書文,告知弟妹


圖/廖珮涵繪製 (聯合報提供)

國內洗腎人口超過6萬人,每年新增近9千人,使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但該選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常讓患者傷腦筋。一項研究建議,70歲以下,沒有糖尿病的洗腎患者,可藉腹膜透析維持生活品質;若有糖尿病,或超過70歲,使用血液透析較安全。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與國民健康局,日前發表「台灣慢性腎臟病科技研究報告」。參與治療計畫擬定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以腎臟病醫學會資料庫,追蹤2000年至2005年,總計4萬5千名洗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比較國人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年輕且無糖尿病的洗腎者,較適用腹膜透析;但70歲以上,無論有無糖尿病,最好採血液透析。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寬墩表示,國內約有230萬人為慢性腎臟病所苦,對末期腎臟病人而言,換腎來源難尋,多數只好走上洗腎一途。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家兆指出,洗腎可分在醫院血液透析,與在家腹膜透析等兩種,國內目前僅一成患者採腹膜透析。哪種方法好?建議患者可多面向考慮來選擇。
吳家兆解釋,使用血液透析者,每周平均得跑3次醫院,將血引出至洗腎機,讓機器清除血中毒素後,再引流回體內,每次約需4小時;而腹膜透析,則以小手術把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腹腔,患者只要按時更替藥水,就可完成洗腎,不受場所限制,但每日得勤換藥水3至5次,24小時不間斷。
黃秋錦說,國內洗腎患者中,糖尿病患占四成最大宗。為何不建議糖尿病患腹膜透析?她指出,腹膜透析藥水裡,多含葡萄糖等糖分,不利血糖控制,罹患糖尿病的洗腎者,建議採血液透析較安全;研究發現,70歲以上患者,無論有無糖尿病,因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如年輕者,血液透析治療存活率優於腹膜透析。
除了糖尿病,吳寬墩提醒,包括慢性腎絲球腎炎、高血壓與菸害等,都可能加重慢性腎病,也容易提高洗腎機率。
黃秋錦指出,香菸中有許多有害物質,易影響血液循環,若合併其他腎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容易加速腎病發生與惡化。他建議有慢性腎臟病史的患者,應定期檢測血液與尿液,若有腎絲球過濾率異常或蛋白尿者,應及早就醫,以防步入洗腎命運。


圖/聯合報提供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控制相當重要,控制得好,可以延緩腎臟惡化、避免快速進展到洗腎的階段,讓成大醫院營養師吳紅蓮告訴你該怎麼吃。
吳紅蓮表示,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控制分為早期與晚期,早期指第1到第3a期,腎絲球過濾率在45-100ml/min,晚期則指3b到第5期,腎絲球過濾率在45ml/min以下。
早期患者嚴控三高
早期的患者應著重控制三高問題,由於腎臟病患者常有血壓高、血糖高及血脂高問題,而三高又會讓腎功能惡化,交互影響,例如腎功能差會讓脂肪的代謝功能也跟著變差,形成高血脂。
均衡飲食很重要,鹽分也要控制,「現代人常常補過頭」吳紅蓮說,大魚大肉吃了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多吃新鮮蔬果,避免加工食品、油炸類及含糖高的精緻食品等,可以多吃豆類取代肉品,減少膽固醇的攝取。
後期患者忌高磷、高鉀
後期患者飲食控制更嚴格,高磷、高鉀的食物都不能吃,奶製品因含磷多,不利鈣質吸收,容易引發腎性骨病變、甚至血管鈣化,不能食用,必須選擇低蛋白質的飲食內容,過去認為腎臟病人不能吃豆製品,其實可以保護腎臟功能。
有人什麼都不敢吃,但維持適當的熱量、保持體力很重要,因此例如粉粿、西谷米(西米露)、冬粉、米苔目等這些一般看起來「不太有營養」的食物,是最佳選擇。
飲品禁忌高湯、精力湯
吳紅蓮表示,很多患者家屬認為患者需要「補」,給予高湯或果汁等,因含鉀高,絕對禁止;像是不少人愛喝精力湯,有慢性腎臟病患者,不論前、後期,都不能吃;國內許多生技食品公司製造很多一包包的飲品,除非營養師確定可以吃,否則也不能貿然飲用,需使用腎臟病患者專用的營養品。
洗腎後的禁忌食品反而變少,楊桃當然不能吃之外,必須嚴格控制水份,避免造成心臟肥大、肺積水。血液透析因為兩天只洗4小時,鉀與磷都要控制;而以腹膜透析方式,洗的時間較長、洗得較乾淨,相對鉀與磷的控制就不必那麼嚴格。

全文網址: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洗腎怎麼選 - 愛護腎功能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85713#ixzz1uTVYWJOX
Power By udn.com